數位廣告成本飆漲的世代 品牌「內容」如何闖出新流量藍海?
在臉書演算法變化頻繁的時代裡,寵物迷創辦人-Peter如何將大學時期培養的專業知識和多年雜誌編輯的專業,去對抗流量枯乏的困境?當電商大多在瘋狂促銷賣東西時,是否留意電商網頁中的專業內容也能成為這世代的流量活水?
Peter:「自己也沒有想過自己畢業後會繼續從事寵物相關工作,結果繞一大圈又回來了!」
在臉書演算法變化頻繁的時代裡,寵物迷創辦人-Peter如何將大學時期培養的專業知識和多年雜誌編輯的專業,去對抗流量枯乏的困境?當電商大多在瘋狂促銷賣東西時,是否留意電商網頁中的專業內容也能成為這世代的流量活水?
Peter:「自己也沒有想過自己畢業後會繼續從事寵物相關工作,結果繞一大圈又回來了!」
社群平台-facebook掘起,在全球諸多市場上都有很高的用戶使用率,台灣也不例外。很多自營品牌的廠商能透過社群 FB / IG 直接且直效掌握用戶喜好與互動。這股臉書風潮,也反應在台灣產業學習上。相關課程如雨後春荀般湧出。
對於這股現象,雖有一派聲音認為加速市場競爭,但筆者認為從”學習行銷領域”的角度來看,透過臉書廣告學習行銷,的確有以下幾點好處:
在沒有網路的那個年代裡,一般人白手起家在沒有資本的幫助下,想打造出一個年營收破億的零售品牌,要多久?
在沒有臉書的那個年代,一般人做零售電商想做到年營收破億,要多久?
幾十年前的傳統零售通路,如果不是財團或金主投資,不靠政商關係,一個一般人先不說要多久才能營收破億,極少數特例我們不談,大多數的店家能活下去就不錯了,真的要這樣靠著一間店、一間店的開到營收破億,沒有個二十年大概也至少需要個十五年,然後老闆還要是那種百年一出的商業奇才。
不斷被鼓勵不停被刺激,「你對電子商務要積極一點」、「要把握流行機會」、「要跟上現代人的消費習慣」,超過十年的時間我的身邊都是這樣的勸進聲,我非但興趣缺缺,反而更加碼投注在很多人已經不看好的實體店鋪。
上週看到 Simon Sinek 的 The Millennial Question 演講,讓我想起他著名的Golden Circle理論,所以又回頭再看了一次,看完後突然發覺Golden Circle理論,跟我在規劃電商Landing Page和廣告素材時的框架幾乎100%相合!
為了怕自己哪天又忘了,決定把它寫下來做個筆記,也希望能對Landing Page或廣告規劃新手們在發想時有些幫助。
這些年,我遇過很多電商同業,很努力做產品,在台灣銷售成績也都不錯,但當公司達到一定規模時,台灣的市場就顯得有點小了,於是同業們就開始想往世界其它國家銷售,但受限於平台、語言、產品、廣告投放、國際物流等因素,通常這時候就卡住了,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們經營跨境的成果。
這幾年很多不同特性的電商名詞跑出來,如:跨境電商、平台電商、生鮮電商、垂直電商、品牌電商、服飾電商…等。但是電商本質其實就是做”零售”,而零售的本質是”效率”的提升。
效率 = 速度/成本。
成本:生產端到消費者所產生的成本。
速度:客戶從選購到收到貨物的時間。
其實實際操作網路店與實體店,依然覺得網路店有著很大的優勢,但相對應的知識與技術門檻要比較高。
實體的部分,如果是只有產品力強的部分,實體的進入方式會比較容易取得初期顧客,因為實體較容易讓人打破恐懼感與建立信任,就像我們初期,雖然只有一臺餐車四樣產品,很陽春的方式開始,但在路邊與人鞠躬問好吸引注意,其實還是多少都能夠招攬的到生意。
商品放在官網上面就會自動有流量,然後有人進來,然後買東西,錢就進來了,聽起來很順利,但,都是假的。真實情況是:消費者進到官網,看到琳瑯滿目沒重點,OS這啥鬼,然後就跳離開了…官網自此門可羅雀,做了也沒甚麼業績。